五十二种心所法
二、 五十二种心所法 1. 七种遍行心所(sabba cittaka),指遍一切识而起者,即:触(phassa)、受(vedana)、想(sabba)、思(cetana)、一境性(ekaggata)、命(jivita)和作意(manasikara)。 2. 六种杂心所(pakinnaka),之所以称为杂心所(别境心所),是因为他们与识同时生起。:即寻(vitakka)、伺(vicara)、精进(viriya)、喜(piti)、欲(chanda)、胜解(adhimokkha)。 以上13种心所可称为混合心所(vimissaka),或可译为「非道德」心所,因为他们是由善和不善的心所所构成。 3. 有14种不善心所(papa-jati),即: 贪(lobha)、嗔(dosa)、痴(moha)、邪见(ditthi)、慢(mana)、嫉(issa)、悭(macchariya)、恶作(kukkucca)、无惭(ahirika)、无愧(anottappa)、掉举(uddhacca)、昏沉(thina)、睡眠(middha)、疑(vicikiccha)。 4. 有25种善心所(kalyana-jatika),即:无贪(alobha)、无嗔(adosa)、无痴(amoha)、信(saddha)、念(sati)、惭(hiri)、愧(ottappa)、舍(tatramajjhattata)、身轻安(kayapassaddhi)、心轻安(cittapassaddhi)、身轻快(kayalahuta)、心轻快(cittalahuta)、身柔软(kayamuduta)、心柔软(cittamuduta)、身适业性(kayakammannata)、心适业性(cittakammannata)、身练达性(kayapagunnata)、心练达性(cittapagunnata)、身端直性(kayujukata)、心端直性(cittujukata)、正语(sammavaca)、正业(sammakammanta)、正命(samma-ajiva)(以上三个心所:正语、正业、正命即所谓的三种禁戒),最后两个善心所为悲(karuna)和喜(mudita),这两个心所又称为无量心所 (appamabba)。 (一)遍行心所 1. 触:触指接触所缘,因而产生可意或不可意的心境,所以他是产生心所的主要因素。如果没有「触」,则一切所缘 将毫无用处。 2. 受:指品尝味道的受觉。所有的众生全陷溺在受觉里。 3. 想:指认知的行为。所有的众生,如果以十分清晰、依照他们自己的方式、习惯、信念来认知事物,他们将因认知而变得明智。 4. 思:指决定心所活动的能力。在世间的言语中,我们习惯说:「某人指导某件作品,或他是某件作品的作者。」我们通常说:「这是某人的作品。」或:「这是某某人的杰作。」有关道德方面亦与此类似。思亦可称为行为者(doer),因为它决定心所的活动,也因为它发动身语意三业。生命中的功成名就,是努力发表由身语意所创作出来的作品所获得的,同理,新的生命也是思(volition)的结果。(不同时期的思,称为希望、欲望,或称为身语意业,且在过去世造做。)大地、水、山、树、草等等,皆为四大所生,或为「火」大所生。而芸芸众生或可谓由「思」所生,即所谓的业界(kamma- dhatu),因为众生皆由业所生。 5. 一境性:指心的专注,又称为正定。在定(sampatti)中,心的专注变得更明显。 6. 命(jivita):指精神生命。jivita 在使心法持续上是相当显著的。 7. 作意:他的功能是将所缘带入意识中。 以上七种称为遍行心所(sabba-cittaka),因为他们构成所有的识。 (二)别境心所 1. 寻:指心开始运作,他的功能是将心对准所缘。寻又称为思维,有两种思维,即正思维与邪思维。 2. 伺:指心持续运作,他的功能是将心专注于所 缘。 3. 精进:有两种精进,即正精进与邪精进。 4. 喜:指内心的喜乐,或指心轻快。 5. 意欲:指欲做、欲去、欲说等种种欲望。 6. 胜解(adhimokkha):字面的意思为心超离外物,亦即指心不受「这是?」或「这不是?」这两种思维的影响。 并非所有的心识都具有以上六种心所,而是各自形成的,因此,他们称为「别境心所」(pakinnaka)。若加上遍行心所,则共有十三个心所,称为「混和心所」,因为他们构成善与不善的心识。 (三)不善心所 1. 贪:伦理学上的意思指贪心,而在心理学上则指心的黏着于物,有时又称为渴爱(tanha),有时又称为贪欲(abhijja),有时又称为欲(kama),有时又称为爱染(raga)。 2. 嗔:伦理学上的意思指憎恨,而在心理学上则指心的强烈的负面反应。有两种嗔,即嗔恚(patigha)和害心(byapada)。 3. 痴:指愚痴,或指无法了解富哲理的事情。痴又称为无明(avijja)、无智(abbana)和无见(adassana)。 以上三种称为三不善根(akusalamula),因为他们是所有恶行的根源。 4. 邪见:指对事情的错误看法,如视无常为常,视无我为有我;视道德的行为为非道德的;或否认有业报等等。 5. 慢:指自大、自负或错误的判断,它错误的认为名色(nama-rupa)为我;或根据一个人的身分阶级,来判断对方是高尚的或卑贱的。 6. 嫉:指妒忌或不认同,或无法赏识对方,或无法祝贺他人的成功。 嫉亦指喜欢臧否人物的性格、性情。 7. 悭:指自私、吝啬、小气,不愿与他人分享。 8. 恶作:指担忧、焦虑;或为已做错的事及当做而未做的事感到过度的焦虑。有两种错误:即已做的罪行和未做的善行。也有两种表达的方式,即「我已犯下罪行」和「我尚未做的善行,例如:慈善、美德等等。」所以谚语说:「愚人总是在事情发生后才计划。」所以恶作有两种:即疏忽之罪和违反之罪。 9. 无惭:指无耻。当一个人将犯下罪行时,没有羞耻的感觉,例如:「如果我这么做,我将是不洁的、堕落的。」或「某些人和天人将可能知道此事。」这种人是无惭。 10. 无愧:指视下列四种怖畏为无物:自责的怖畏 (attanuvada-bhaya)如:「我是愚蠢的;我做错了等等。」;他责备的怖畏(parupavada-bhaya); 刑罚的怖畏(danna-bhaya),指害怕在今生遭受统治者的处罚;恶趣的怖畏(apaya-bhaya),指害怕来世生在恶趣,遭受处罚。 11. 掉举:指分心、散乱心。 12. 昏沉:指心的怠惰,亦即心识对所缘不清楚。 13. 睡眠:指心所处于昏沉状态,亦即每个心所已蒙昧不清,例如触、受等(不清楚)。 14. 疑:指困惑,亦即不相信「应该相信的事物」。 以上十四种称为恶生(papajati)或不善业。 (四)善心所 1. 无贪:指心的公正无私。它又称为出离界和无贪欲(anabhijjha)。 2. 无嗔:在伦理学上的意思指友善,或指纯净的心。又称为无恚(abyapada)和慈(metta)。 3. 无痴:指如实知道事物的真相,又称为智(cbana),又称为慧(pabba),又称为明(vijjac),又称为正见(samma-ditthi)。 以上三种心所称为三善根(kalyana-mulas),因为他们是所有美德的根源。 4. 信:指信仰其所应信者,这种信又称为「净信」。 5. 念:指对善事保持正念以免忘失。它又称为忆持,又称为「勤勇」。 7. 惭:指虚心,亦即在做坏事时,因怕被人知道而感到羞耻因而犹豫。 8. 愧:指谨慎,亦即在做坏事时,因自责的怖畏,他责的怖畏,刑罚的怖畏,和恶趣的怖畏,因而犹豫不前。 9. 舍:指心的平衡,乃谓心既不黏着于物,也不拒绝外物。在四梵住中,称为舍梵住;在七觉支中,又称为「舍觉支」。 10. 身轻安:指心所的沉着、冷静。 11. 心轻安:指心的沉着、镇静,亦指心所处于静止状态、是冷静的,因为此时的心所没有三恶法,三恶法使人厌恶行善。 12. 身轻快:指心所的轻快。 13. 心轻快:指心的轻快,亦指心所变成轻快,因为此时的心所没有恶法,恶法使人厌恶行善。 14. 身柔软:指心所的柔软。 15. 心柔软:指心的柔软。 16. 身适业性:指心所的适于运作。 17. 心适业性:指心的适于运作。 18. 身练达:指心所的熟练。 19. 心练达:指心的精通、熟练。 20. 身端直:指心所的正直、公正。 21. 心端直: 指心的正直。 22. 正语:指不说四种不善的言语:即妄言、两舌、恶口、绮语。 23. 正业:指正当的行为,意指不做三种有罪的行为,即杀生、偷盗、邪淫。 24. 正命:指正当的生活。 正语、正业、正命三者又称为三种离戒(virati)。 25. 悲:指同情、怜悯、悲悯,或希望去帮助那些在苦难中的人。 26. 喜:指赏识、恭贺,或为他人的成功而感到欣喜。 悲和喜分别称为悲梵住和喜梵住。根据无量(心)的定义,由于在芸芸众生的心中,悲和喜是无量的,所以他们又称为无量心。 涅槃可以分为三种,即第一、第二和第三种涅槃。 第一种涅槃:指从恶趣中解脱。 五十四种心法是由一个心识、五十二个心所和涅槃所构成。因此二十八个色法和五十四个心法,共计八十二个实相,称为真谛。另一方面,手、我、灵魂、众生、个人等为世俗谛。 |
|手机版|小黑屋|觉悟之路
( 粤ICP备130260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60802000093号
GMT+8, 2021-3-3 15:58 , Processed in 0.08025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