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
问答 问题1:尊者刚才说,一切都只是不断生灭的名法和色法,没有灵魂。如果没有灵魂的话,那么是谁将会投生? 没有永恒的实体,没有灵魂,正如佛陀所说,没有男人,没有女人,只有五蕴而已。五蕴也即是名法和色法。 我将用另一种方式来解释,让你们明白。我们的身体就像是一部电脑。电脑有硬件和软件,软件告诉硬件要做什么,没有软件的话,硬件不能发挥作用。同样,如果我们拥有这个色身,却没有心,这个色身是没法用的。 之前我已经告诉你们,我们每天在做三种行为——身行、语行和意行。意念的行为会先发生,身体和语言的行为则发生在意念之后。意念并不是灵魂,那是心根据我们的倾向而给出指示。换句话说,贪是心,瞋也是心。当由于贪而渴爱生起,我们的心会指示我们的嘴巴和身体要说什么以及做什么。因此,是心指示我们的身体采取行动,是心指示我们的嘴巴说话,没有灵魂。 当你能够培育起定力,并继续修习以知见究竟名法,你将会看见心识或者名法在一切时都是非常快速在生灭的,它们一生起就灭去。在一弹指之间,有上万亿的心识生起和灭去,我们怎么可以说它是恒常的呢?在某一个时间生起的心识,生起之后就灭去了。在生起之前,它并没有在任何地方等待说:“我将要生起。”只是当因缘条件具足的时候(开示中讲的三个条件),它就出现。生起之后,它就灭去。在灭去之后,它也并没有堆积在哪一个地方。它只是在生起和灭去之间维持极短的刹那,所以是没有灵魂的。有人说,灵魂是恒常的,从一个身体转移到另一个身体,其实灵魂是不存在的。 你看,心识并非恒常存在于什么地方,生起之前,它没有在什么地方等候;灭去之后,它也没有在什么地方堆积;它只是在灭去之前留下了业的力量。这就像芒果种子的潜能。吃完芒果之后,无论你将它丢到哪里,若因缘具足,它就会生长。可是,那并不是永恒的实体,只有当适当的因缘存在时,它才能够生长。同样,无论我们作善或者作恶,完成之后它就结束了,灭去了。可是它留下了业力。它们留下业的力量,成为想,成为受、成为行和成为识。是受令你记得,想令你记得,行令你记得,识知所缘的识令你记得,不是灵魂令你记得。 问题2:后期的学派,瑜伽行派说这种业的潜能储藏于所谓的阿赖耶识。很多人认为,这只是他们的推测而已,并不是根据真正的禅修经验而得,可是瑜伽行派的教理是从禅修时所洞察的智慧而得。最近的心理学家又把储藏的意识或者阿赖耶识称为潜意识。请问尊者,对这些应该如何理解? 后期的学派给予不同的名相,那只是根据他们自己所了解的而说的。那就是为什么,佛陀要我们在弘法时,引用佛陀的话。现在人们听到很多新的用词、新的名相,这在将来会造成很大的问题。我们需要统一,需要使用相同的名相——引用佛陀的话。这对维护佛陀的教法是很重要的。 只有具有一切知智的佛陀才能把自己觉悟的法用正确的方式表达出来。其他人并没有能力依据他们所知见的给予正确的描述,即使是独觉佛也没有能力用正确的语言文字来表达他所知见的法。因此,假如我们不引用佛陀的话,我们是不可能表达得正确的。 假如某些人注重于他个人的体验,那将不能够使其他人明白理解的,只是他自己明白而已。其他人将无法如他所体验的而得到体验。只有佛陀具备正确的体验以及懂得如何正确地应用名相。所以,我们必须非常谨慎,当我们在做弘法工作时,要引用佛陀的话。 问题3:请尊者进一步讲解什么是正念。 念必定出现在善心里,善心里也必定有念。所以,真正说念的话,它必须是正念,一定是善的。 如果从阿毗达摩的角度来讲,念是指时时刻刻记得所缘,不忘失所缘,对所缘念念不忘。当你正在专注入息和出息时,如果你没有忘记所缘,我们的念就在那儿。假如你忘记将心投向它,就不能够觉知所缘。因此,我们能记住或者不忘记所缘,那是因为念;不离开所缘,也是因为念。 问题4:一个人有烦恼,例如说还有瞋恨心,常常在工作的地方和其他人发生冲突。根据刚才尊者的解说,假如那个人逃离那个环境是否不正确,因为种子还在,真正唯一的解决方案是不是保持正念而不逃离那个环境? 我们不能够改变别人。可是,我们需要有正念,留意自己的起心动念,不参与在其中。 佛陀说:忍是智者的力量。 这与人们通常所理解的不一样。当某些事情发生,多数人都希望当事人会有所反应或回应,如果那个人不作出反应,大家会不高兴。 可是,依据佛陀所说,忍是智者的力量。因此我们必须要忍耐。 当我们生气时,我们将会以引起冲突或者造成某些不可喜之事发生的方式作出回应。这也许是自然的反应,但我们不应当立刻作出反应,而应当以正念、以理性的方式深深地省思,即使这可能需要花一些时间。因此当我们生气时,应该尝试忍耐,等待适当的时机回应或者在必要时再说出来。即时的反应常常都是不恰当的,甚至可能会引起一些冲突。 问题5:请问尊者,为什么每次佛法开示后都要回向功德呢? 我们都有已经去世的亲人,他们有些投生到某些生命界等待活着的人回向功德给他们。因此我们应当将今天所做的功德回向给去世的亲人,为他们带来利益。不止是现在,而是每一次做善行的时候,我们都应当回向功德给他们,让他们得到好处。只有当他们接受或者随喜我们所回向的功德,他们才可以提升自己的生命,获得投生到更好生存地的机会。因此今天我们将会回向我们所做的功德。 在回向功德之前,若你是想灭苦的人,我们将会发愿。下面是我们平常念的回向文: Idaṃ me puññaṃ āsavakkhayāvahaṃ hotu. 愿我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Idaṃ me puññaṃ nibbānassa paccayo hotu. 愿我此功德,为证涅槃缘。 Mama puññabhāgaṃ sabbasattānaṃ bhājemi,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 te sabbe me samaṃ puññabhāgaṃ labhantu. 愿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前面两句是发愿,以便能够止息苦。第一句是愿我们能够断除一切烦恼,断除诸漏;第二句是愿我们能够证得涅槃、不死。最后两句是回向功德,意思是我回向我所做的功德,愿一切众生能够随喜我今天所做的功德。 萨度!萨度!萨度! |
|手机版|小黑屋|觉悟之路
( 粤ICP备130260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60802000093号
GMT+8, 2021-1-24 13:54 , Processed in 0.09535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