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7-7-13 17:53: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有因有缘 于 2017-7-13 17:59 编辑
公元前最后两世纪,印度西北方一系列的希腊王国(大约在当今的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所传出的希腊哲学,对当时「部派佛教」产生影响。其中的遗绪,就是「关系还原论」(mereological reductionism):由条件组合起来的事物,徒具标签;「马车」是由更基础的零件所组成,所以「马车」不具有离开了零件以外的实体。这种哲学上对「事物本体」的辩证、解析,不是原始佛经所解说的「非我」。
有名的《弥兰王所问经》(Milinda-Pañhā)就是这样「希腊哲学化的佛教」的一个例子。该篇作品是佛陀入灭之后三百年在古称大夏,即当今的阿富汗国界内所编写的。在此之前,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56-323),曾经征服过此地。有好几位希腊后裔统御着这个地区。在此地流传的佛法,多有希腊哲学的痕迹。《弥兰王所问经》里面所讨论的「无我」议题,基本上都是以解析原子论的角度来看待「无我」。根据这种角度,所谓的「个人」,不过是很多细微的原子、条件所组成,所以这个「个人」终究是没有实体的,只空挂着「个人」这个名称、标签。该经以战车、马车的比喻来解释「无我」:马车是由很多零件所组成,有轮子、车身、马跗。实际上,马车是不可得的,它只是概念加诸在一堆零件上面,当零件以某种方式凑合起来时,我们称它为「马车」;所以同样地,当一个人的五蕴结合起来时,我们称为「我」、「自我」、「一个人」。然而,佛陀所讲的「非我」的议题,并不是「解析原子论」或「关系还原论」。
反驳朱教授这两段话中的观点:
朱教授的这个观点,看似非常新颖,也有理有据,实则偏离南传主流的观点:
观点很明确,所谓的众生、人,只是五蕴而已,所谓的“我”,只是个人所臆想出来的,没有实际对应物的东西。
朱教授说这种“非我”的观点在公元前最后两世纪受希腊哲学影响,并举了一个《弥兰王所问经》例子。
《弥兰王所问经》的确是后期经典,但是,这里的“马车”的比喻,在原始经典中就存在。见 SN.5.10
「為何你臆想『眾生』呢?魔!那是你的惡見嗎?
這是單純的諸行堆積,這裡沒有眾生被發現。
如同各部分的集起,像這樣,有車子之語,
同樣的,當有了諸蘊,則有『眾生』的認定。
只有苦的生成,苦的存續與消失,
沒有除了苦的生成之外的,沒有除了苦的被滅之外的了。」
“Kiṃ nu sattoti paccesi, māra diṭṭhigataṃ nu te;
Suddhasaṅkhārapuñjoyaṃ, nayidha sattupalabbhati.
“Yathā hi aṅgasambhārā, hoti saddo ratho iti;
Evaṃ khandhesu santesu, hoti sattoti sammuti.
“Dukkhameva hi sambhoti, dukkhaṃ tiṭṭhati veti ca;
Nāññatra dukkhā sambhoti, nāññaṃ dukkhā nirujjhatī”ti.
这个源自于相应部的经典,以“马车ratha”来喻众生,这个比喻很明确。
结合朱教授的观点 与 SN.5.10
必然有一个观点站不住脚, 只是别告诉我你想要坚持朱教授的观点,同时否定SN.5.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