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法中必须“了知的-断除的-证悟的-修习的”
了知一断除一证悟一修习(开展)
审视佛陀教诲的四个部分①将加强我们对佛法实践方面的理解。这四个部分是:
1:佛法中必须彻底了知的(parinneyya 应遍知)
2:佛法中必须彻底断除的(pahatabba 应断)
3:佛法中必须亲身体验的(sacchikatabba 应证悟)
4:佛法中必须完全修习的((bhdvetabba应修习)
只有当应了知的法已经被一个人彻底了知后,应断除的才能断除,也才能证悟应证悟的法。一个人要按此方法进行了知、断除和证悟,就必须开展佛法中必须要完全开展、修习的法。
① 见《巴利大藏经相应部》第12《谛相应》第2节“转法L品”:“此苦谛应遍知、 此苦集谛应断除、此苦灭圣谛应证悟、此导致苦灭之道圣谛应修习。”又见:《增支部证 智经》:“诸比丘,哪些法应以证智修习呢?止和观。诸比丘,这些法称为应以证智修习。”
佛法中必须彻底了知的(parinneyya)
必须要彻底了知的法就是身心现象,它的真实性就是不断生起与消失。这称为“苦圣谛”。
在我之前的开示中,我已经谈到了这个方面。身、心现象或者 说色法、名法,就是“苦圣谛”。
在《清净道论》中,这三种痛苦是有区别的。
1. 苦之苦(dukkha dukkha 苦苦);
2. 因变异所产生的痛苦(viparii?ama dukkha坏苦);
3. 受到不断生灭所逼迫的痛苦(samkhara dukkha行苦)。
“苦苦”是每个人都知道和不能忽略的痛苦。衰老的痛苦、病痛 的痛苦、死亡的痛苦、担忧的痛苦、苦恼的痛苦、身体疼痛的痛苦 等等,所有这些身心的痛苦都是真实的痛苦。由身和心组成的众生都无法避免和忽略的这些痛苦叫做“苦苦”。
因变异所产生的痛苦是指许多人在最初体验到的愉悦感受 (sukha vedana),如喜或快乐的生灭。因为身心现象的本质是生起后 就消失或变异,因此喜或愉悦也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转变、消失,痛 苦就会生起。有时,喜的状态还持续不到一分钟就转变为痛苦。从 这点上来说,因变异而产生痛苦意味着愉悦的感受消失和随后不愉 悦感受的生起。这是一种深入浅出的解释,以便每个人都能理解。
事实上,痛苦也不是始终不变的。从出生开始,人们就必须磕 磕绊绊地行走在(伴随着各种艰难痛苦的)人生旅程上。相对于充满了巨大的一系列痛苦的整个人生来说,偶尔闪现的充满喜悦的幸 福是多么的短暂,多么的微不足道。幸福短暂的如同风雨夜黑暗的 天空中一闪而过的闪电。因此,这些愉悦的感受不能称之为幸福快乐,要知道随后便是因变异而产生的痛苦。
生与灭之苦就是“行苦(samkhara dukkha) " 在佛法中与生俱来的身心现象被称为“行(sainkhara) " 它们持续不到一刹那,生起之后就会立即消失。并没有任何一个由因缘而成的身心现象生起之后不会消失。它们的生起和消失非常迅速,它们非常不稳定,无法持续片刻。生和灭是一个自然发生的过程,肯定不能使人感受到 喜悦或快乐,它的本质就是令人不满和不愉悦,是真实的苦。因此, 身心现象永恒不断地生起和消失就称为“行”的生灭之苦。
但是,一个人通常不会见到和了知到生起、消失的痛苦,这是因为没有保持正念观察这些不断生起和消失的身心现象。所以一个人才会错误地把“行”(身心现象)视为永久的、好的和愉悅的, 因此喜爱、染着或执着就会生起。因没有正见洞察到这些身心现象 的生灭是不断重复的,人们无法从痛苦的漩涡中逃离,时而沉入时 而浮出漩涡。
在这三种痛苦中,所有众生都知道并了知“苦苦”,因为这种苦 所具有的无法满意的本质非常明显。人们由此了知到痛苦真实地存 在于世间。如果没有这种痛苦,他们可能会认为世间只有幸福和快 乐。尽管当人们遭受身心痛苦的折磨或是被征服时还是会抱怨或哀诉,但一旦痛苦消失,人们就会把它忘得一干二净。然后,他们又 再一次让自己沉溺于感官上的娱乐,而忘记去做善业——也就是能够促成真正幸福之善业。
因为被无明的黑暗遮盖,人们在生活中不能够见到这些真实的 例子——短暂的幸福喜悦或舒服的感受都因变异而产生苦。对于那些思想迟钝、不习惯观照的人来说,难以见到因变异而产生的痛苦。对于那些思想敏锐的人来说,他观照到,他经常承受的痛苦与短暂的幸福和喜悦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当一个痛苦消失,很快的又受到另外一种痛苦的侵蚀,他们所见到的只是片刻的幸福和喜悦。正如 在没有云的夜晚飞速而逝、一闪而过的流星。理解了这一点,一个 人将不再如此看重愉悦或幸福,当快乐消失的时候也不再感到哀伤。因此,由变异产生的苦(坏苦),也是必须彻底了知的。
可是,只是了知“苦苦”、因变异而产生的“坏苦”,还是不能 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并达到幸福与安宁,还必须更深入地了知痛苦。如果一个人还没有完全了知痛苦的本质,那么想要从痛苦中解脱出 来的意愿(chanda)就依然很弱。只有通过直接的经验而了知不断 生灭的“行苦”,一个人才是彻底深刻地了知到苦的本质。因此一个 人会对苦生起怖畏,并开展强烈的意愿要想从痛苦中解脱出来,接 下来,他或她就会遵循解脱之道,并尽全力去修习。只有那样,他 或她才能从痛苦中彻底解脱出来。关键是,一个人要达到苦的熄灭, 最重要的是了知被不断生灭逼迫的行苦,感受到这些痛苦是令人可 怕的。
要了知不断生灭之行苦是最困难的事,并不能通过想和思考来了知它。因为它超越想和思考的范畴。只有在禅修时,一个人保持 正念观察身心现象而获得亲身体验的智慧,才能彻底了知身心现象 的不断生灭是苦。当一个人彻底了知身心现象不断生灭逼迫之行苦, 他才能了悟它们是无常、苦,即并不令人喜欢或并不是有乐趣的。唯有对身心现象完全没有任何执着,才能达到身心现象过程的熄灭, 那时也将止息所有的痛苦。
只要一个人还没有彻底地了知由身心现象不断生灭逼迫而产生 之行苦,一个人就会继续认为这些身心过程是属于一个人、一个众 生的现象,而对它们生起贪爱。因此,这些身心现象一次又一次生起,导致不断的轮回。一个人不是沉入苦海的漩涡,就是飘浮在漩 涡上面。所以,为了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一个人必须要彻底地了知 身心现象不断生灭的逼迫之行苦。
佛法中我须彻底断除的(pahatabba)
一个人只要还没有彻底了知身心现象不断生灭逼迫之行苦,他 就不会认为身心现象是苦,而是愉悦的状态,因此,渴爱、贪爱和 执着就会生起。一个人只要执着这些过程,新的身心现象就将一次 又一次生起,令人痛苦的轮回将永续不停。
如果一个人想要熄灭痛苦、停止新的身心现象过程生起,他或 她就必须根除贪爱。贪爱是身心之苦的根源。一个人之所以遭受痛 苦就是因为有种种欲望、喜爱、贪爱、执取和执着。每种痛苦都是 因为贪爱所引起的。
只要一个人不能根除贪爱,那么它的后果就是会反复生起痛苦。因此,显而易见的,贪爱就是必须被完全断除的。
佛法中必须亲身体验证悟的(sacchikatabba)
当痛苦的根源——贪爱被根除时,就达到痛苦的熄灭。当痛苦 不再生起,达到究竟的止息,一个人就能清楚地体验到痛苦熄灭的本质。痛苦熄灭的本质是必须亲身体验证悟的。
痛苦熄灭的本质被称为涅槃。痛苦的熄灭是唯一的究竟法,它 有两个含义。第一个含义:当证得阿罗汉道智时,一切以无明、贪 爱为首的所有烦恼被彻底根除。虽然所有烦恼被彻底断除,但是心 和身(名和色)的组合还没有熄灭,因此被称为有余依涅槃或者烦恼般涅槃。
第二个含义:当身心也熄灭了,佛和完全证悟的圣者达到苦的止息,入般涅槃时,他们完全从身心中解脱出来,这就叫做无余依涅槃或者五蕴般涅槃。
无论我们把痛苦熄灭的本质叫做什么名字,它的名称并不是关 键。关键是怖畏痛苦和不希望有痛苦的人因一切熄灭就能获得寂静 安乐 (santisukha) 。
当所有身心现象过程(“行”)完全灭尽不复生起,那么一个人就 证得一切的苦——身心之苦即“行苦”的熄灭。为了使身心现象不复 生起必须根除贪爱,因它是苦的根源。但是,一个人因为没有了知身 心现象的真实本质是不令人安稳、不令人满意的,因此贪爱、执着、 执取生起,认为它们是令人满意的、可爱的。如果一个人如实了知到 身心现象不断生灭逼迫的行苦,那么贪爱就止息,不复生起,这就 是为什么了知行苦是非常重要的——能够使贪爱止息、不复生起。
佛法中必须完全修习(开展)的(bhdvetabba)
为了能了悟以上所述之“行”的真实本质,一个人需要开展和 修习八圣道分。因此要了知身心现象的过程是“苦”,八圣道分就是 必须修习的法(bhavetabba) 当已经圆满修习,贪爱——苦之根源 就将止息,不复生起。它的后果——苦,也将完全熄灭。
通过把八圣道分划分成三个次第(三学)的修习,就会更容易 记住八圣道分,即:戒、定、慧。
戒的三个道支(sila):
1. 正语 (sammd vacd)
2. 正业(samma kammanta)
3. 正命(samma ajlva)
定的三个道支(Samddhi):
4. 正精进(samma vayama)
5. 正念(samma sati)
6. 正定 (samma samadhi)
慧的两个道支(panna):
7. 正见(samma ditthi)
8. 正思维(samma sankappa)
在八圣道分的所有道支中,正见是最重要的一个道支。只有通 过正见了知一切身心现象生灭的本质,一个人才能根除贪爱。其余 的七个道支的作用是支持和帮助生起正见。
八圣道分的修习(开展)
前分道和圣道
在本文中,magga意思是指“修习的方法”,maggaiiga意思是指 “道支”或者“所有道支的组合”。八个道支的究竟圆满的开展就叫 做magga或者是道谛(magga sacca)。因此,八圣道分的每一支就叫 做“道支"。有两个次第的道:前分道(pubbabhaga magga)和圣道 (ariya magga)
把涅槃当做目标的道就叫做“圣道”或者“出世间道”(lokutt- ara magga) 在证得圣道之前,因修习智慧禅而不断开展的道就叫做 “前分道”或者“世间道(lokiya magga)
事实上,必须开展的法就是“圣道”。但是,如果一个人希望证 得圣道,那么他首先必须开展前分道。一个人如果没有先开展世间 道之前,是不可能证得出世间道的。因此,在《大念处经》的第一 段佛陀开示到“这是达到涅槃的唯一之道,即四念处。”
注疏说:
"Ayanhi pubbabhdge lokiyo satipatthdnamaggo bhavito lokuttarassa maggassa adhigamdya samvattati."
这段话的意思是:
“正确的方法是先开展世间道之念处——从而证得出世间道。”
在修习期间各道支的开展
因此,世间道的正念或前分道也是必须开展修习的法。我想开 示一下,在修习智慧禅期间,八圣道分里的每一个道支是如何包含 在智慧禅的修习当中并得以开展的。要修习智慧禅,一个人首先必 须保持他的道德纯净(戒清净)。纯净的道德(戒清净)意思是指 身体的行为、言语和谋生方式的清净。在纯净道德(戒清净)的基 础上,一个人必须要正念观察身心现象。
当一个人具有纯洁的道德(清净的戒)时,戒的三个道支便圆 满了。这就是正语,就是指远离四种邪语;正业,这就意味着远离 了三种邪业;正命,意指远离邪命。
付出全部精神努力观察身心现象是正精进;心在觉知就是正念;将觉知的心稳固在所觉知的现象上是正定;把觉知的心导向目标是 正思维;了悟身心现象的无常、苦、无我(没有众生或个人的存在) 是正见。当一个人在修习智慧禅期间保持正念观察身心现象时,也 在同时开展这些道支,这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世间前分道。
修习智慧禅当中体验世间的圣谛
通过亲身体验而了知身心现象的生起和消失,这是含有洞察力 的智慧,了知无常和痛苦的本质。
通过亲身体验而了知身心现象的生起和消失,是一个持续不停 的过程,并不见有任何一个我、众生或个人的存在,这是含有洞察 力的智慧,了知无我的本质。
透过亲身体验含有洞察力的智慧而了知无常、苦、无我的本质, 是在了知苦圣谛。
在了知到这些身心现象的痛苦本质时,贪爱就不存在了,这也 意味着当下痛苦的根源也不存在了。因此,那时心中没有贪婪、执 着、渴爱、贪求、执取。我所讲解的过程,是指在修习智慧禅期间 通过暂时舍断(tadaiiga-pahana)的方式,在当时暂时去除苦之根源。
当贪爱不存在的时候,那些以往会生起的烦恼——通常是指把 身心现象作为烦恼的起因,当这些现象被作为智慧禅的修习对象时, 烦恼就没有因缘生起。此刻,暂时没有烦恼,因此身心现象的过程 也止息而不再有新的轮转,它被称为“暂时灭” (tadahga-ni- rodha),这是修习智慧禅时才有的经验。这时修习智慧禅的禅修者 了知到世间四圣谛(世俗谛),尽管他们还没有体验到出世间圣谛 (lokuttara ariya sacca )或圣者的圣谛(ariya sacca)
我一直在开示的是以智慧禅的修习作为基础才能获得这种亲身 体验的智慧。要了知身心现象的真实本质,是不能通过推理或者思 考而获得的。
总而言之,一个人如果没有以正见了知身心现象的生起和消失,他还是会有贪爱。贪爱是痛苦的根源,只要痛苦的根源还在,后果 便是继续受苦,因此身心现象就是苦圣谛。
—选自《证悟—通往永久和平与幸福之路》
恰宓尊者(缅甸)著作
智光禅师(缅甸),王眉涵 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