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雨安居
觅寂尊者 整理
古印度一年可分为寒季、热季和雨季三个季节。
在雨季的四个月期间,多雨潮湿,
道路泥泞,不适合比丘出外游历,
因此佛陀制定
比丘在雨季四个月其中的三个月期间,
必须停止到处游历,安住在一个固定的住处,
度过雨安居。
在寒季和热季,
有些比丘住在寺院的房舍,有些比丘住在草舍,
有些比丘住在林野,有些比丘住在树下,
有些比丘住在山洞,有些比丘住在坟场。
但在雨安居期间,
比丘就不能继续住在树下或坟场等露地了,
而是必须住在可遮蔽风雨的房舍或山洞。
比丘也可以依止牛舍、旅商或在船上入雨安居。
雨安居的由来
雨安居(vassūpanāyikā)一词,
并不是佛教所专有的名词,是与印度其他宗教共用的。
在古印度,外道的出家修行者在雨季来临时
会定居在一处,度过雨安居。
在佛教成立初期,
比丘们一年(寒季、热季和雨季)三季都出外游历,
导致许多在家人批评和责备。
他们认为雨季时路面会有很多昆虫,
走路时可能会伤害到牠们;
而且在地上行走也会踩踏草木的新芽。
为了避免伤害到牠们,所以雨季期间不宜出远门。
佛陀为了避免外道讥嫌和信众退失信心,
因此制定雨安居,
禁止出家人在雨季期间四处游历,
必须定居在一处,致力于禅修。
这样的规定称为「雨安居」。
在印度雨季有四个月,佛陀制定了两种雨安居,
即:前雨安居和后雨安居。
前雨安居是指:从沙瓦那月
(Sāvana,约阳曆的七月到八月)
的第一天入雨安居,为期三个月;
后雨安居则是:从雨季的第二个月──
波搭巴达月(Poṭṭhapāda)的第一天入雨安居,
为期三个月。
由于今年(2020年)沙瓦那月的第一天是八月四日,
因此我们比丘僧团将在这天入雨安居。
佛陀规定比丘们在雨季住在一个固定的住处过雨安居,有些人可能会误以为雨安居期间比丘们只可住在寺院裡面,不能外出托钵。事实上,并非如此。
雨安居期间比丘们还是可以出去托钵集食的。
在雨安居期间,比丘不能到处游历,
但在有父母或信众邀请等事缘,
比丘可以请七日假外出办事,
如果没有不可抗拒的天灾事故阻碍,
逾期超过七天未返回雨安居住处,
比丘即破了雨安居。
由于古代时空背景与交通的关係,
使得北传佛教徒把印度的雨安居传到中国
竟然变成了结夏安居!
而且雨安居期相当于农曆六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
在中国却提早了两个月(农曆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可见历史的无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