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有的禅修者已经证得四禅八定,甚至修行到观禅(维巴沙那),但他们的日常行为或德行并不太好,不太遵守戒律,许多人也因此而对此修行方法产生怀疑。
一个证得上述境界的禅修者是否应该比没有证得的禅修者更加坚守他清净的身、口、意?
一位证得四禅八定或修行十二因缘,知道自己的许多过去世,或体验涅槃的禅修者是否应该保守秘密,不轻易向别人透露?
帕奥禅师答:根据巴利圣典,要证得禅那、道果的人必须先持戒清净,持戒不清净的人虽然还是能培育起某种程度的定力,但是他们不可能证得任何禅那与道果。
在这里,我必须向大家澄清一点:
我从来不曾印证任何禅修者证得禅那与道果。
尽管我确实依照巴利圣典的教法来指导禅修者修习初禅、第二禅等等,然而我只是根据他们在做禅修报告时所报告的情况来指导,这并不表示我印证了他们的修行成果。
他们的成果报告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因为有些禅修者很诚实,有些却不诚实。 很难说得到上述成果的人,在身、口、意方面必定能比尚未得到成果的人清净,因为有些人虽然尚未得到上述的成果,但是他们在德行上却也能持守得非常清净,大龙大长老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
他是法施阿拉汉的导师,修行止观已经超过六十年以上,但是他还是一个凡夫。虽然他还是凡夫,但是由于强而有力的止观修行,使得他在那六十年当中没有任何烦恼生起,而且他持戒非常清净,因此他认为自己已经证悟阿拉汉果了。
有一天,他的弟子法施阿拉汉坐在自己的住处,心里想:“我们住在五迦瓦里卡的导师大龙大长老是否已达到最究竟的沙门果呢?”观察之下,他发现他的导师还是个凡夫,并且他知道如果不去提醒导师,那么一直到死亡他的导师都还是个凡夫。于是他以神通力飞到导师的住所,顶礼导师并且履行弟子的义务之后,他坐在一旁。
大龙大长老问他说:
“法施,你为什么突然来到这里?”
法施阿拉汉回答说:”我想来请教尊者一些问题。
”大长老说:
“问吧,我会尽我所知道的来回答你。”
于是,他问了一千个阿拉汉才能回答的问题,大长老毫不迟疑地回答了每一个问题。
他称赞导师说:“尊者,您的智慧真是敏锐,您在何时达到这样的境界?”
导师回答说:“六十年前。”
他又问:“尊者,您修过禅定吗?”
导师回答说:“禅定并不困难。”
于是他说:“尊者,那么,请变出一只大象来吧。”
大长老就变化出一只大白象。
他又说:“尊者,现在让这只大白象尾巴直竖,两耳向外伸张,长鼻伸入口中,发出恐怖的怒吼声,向你直冲过来吧。”大长老就照着做了。看到大白象快速直冲过来的可怕景象,大长老跳了起来,准备逃走。
这时,断尽烦恼的法施阿拉汉伸手抓住导师的袈裟,说:“尊者,断尽烦恼的人还会胆怯吗?”
这时他的导师了解到自己还是个凡夫,于是他谦卑地求助于法施阿拉汉,法施阿拉汉说:
“尊者,不必担忧,我正是为了要帮助你才来的。”
于是他为导师详细地解说一种业处,大长老领受了该业处,然后向经行道走去,走到第三步时就证悟了阿拉汉果。
在《中部》的注释里提到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年纪老了才出家做比库,他的戒师是一位已经证得阿拉汉果的年轻比库,他与戒师住在一起,但是他不知道戒师是阿拉汉。
有一天,在他们前往托钵的路上,他问戒师说:“尊者,阿拉汉长得什么样子?”
戒师回答说:“这很难辨别,有一个人年老才出家,和阿拉汉住在一起,却不知道对方是阿拉汉。”
虽然戒师已经暗示他,他仍然想不到他的这位年轻戒师就是阿拉汉。因此,要辨别谁是阿拉汉是不容易的。
一位真正的圣者是:《少欲》、《知足》与《谦虚》的,绝不会轻易透露自己的证悟。
如果这位圣者是比库或比库尼,根据佛陀所制定的戒律,他(或她)绝不能向未受具足戒的人讲说自己的证悟,未受具足戒的人包括沙马内拉、沙马内莉和在家居士。
再者,从大龙大长老的故事里,我们可以了解要确定一个人的证悟是很困难的,所以最好是不要告诉别人自己的修行成果。
另外必须考虑的一点是,有些人会相信你,有些人不会相信。如果你真正证悟了道果,那么不相信的人就造下了严重的恶业,这将会给他们带来伤害。
因此,尽管证悟圣道的消息可能会激发某些人对佛法的信心,然而最好还是完全不要透露自己的修行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