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听见的“真如”,有这个概念吗?
思择文化
真如,一切五蕴(色、受、想、行、识)都是有为法不断刹那生灭不会有无为、不生不灭的自性,这是佛教分裂后的印度阿育王时代北道派开始主张的观点,认为一切法都有无为、不生、不灭的自性称为“真如”。这样的观点在第三次圣典结集之前的三藏体系中,并没有办法找到相关的记载。
那么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回答,如果能答上来,而且在三藏中能找到对应的记载,那么“真如”的说法就是存在的,如果答不上来,那就可能不存在。
一切法的真如是无为?一切法的真如是涅槃、护、住、归依、所趣、无没、无死?
色、受、想、行、识的自性是无为?色、受、想、行、识的自性是涅槃、护、住、归依、所趣、无没、无死?
有二无为?有二涅槃、有二护、有二住、有二归依、有二所趣、有二无没、有二无死?
有三无为?有三涅槃、有三护、有三住、有三归依、有三所趣、有三无没、有三无死?
有四无为?有四涅槃、有四护、有四住、有四归依、有四所趣、有四无没、有四无死?
有五无为?有五涅槃、有五护、有五住、有五归依、有五所趣、有五无没、有五无死?
有六无为?有六涅槃、有六护、有六住、有六归依、有六所趣、有六无没、有六无死?
一切法的真如是色、受、想、行、识?
在思择这边,我们目前无法回答这些问题,也没有办法找到古老的记载证明他们的存在,所以我们暂时认为不存在,回归踏踏实实的修行与禅修,让生命因佛法更有把握。
同时分享一下和“真如”观点很类似的“梵我合一”思想与“如来藏”思想。
梵我合一:
人类灵魂永存和万物有灵,并宣扬因果报应和人生轮回。生命不是以生为始,以死告终,而是无穷无尽一系列生命之中的一个环节,每一段生命都是由前世的所为而限制和决定。善行能使人升为婆罗门,恶行则能令人堕为首陀罗、贱民甚至畜类。因此,人必须通过修行和积累功德才能认知梵,与梵合一。“梵我合一”是印度教哲学理论的核心,更是印度教徒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
神学家们从梵天(Brahama)一词中概括与抽象出一个形而上学的实体“梵”(Brahman),并将其作为世界的最高实在,一切事物的主宰。他们用否定达到肯定的方法(遮诠,即遮其所非)论证梵在本体的意义上是既不具有任何属性也不表现任何形式.既超越于人类感觉经验又不能用逻辑概念或用语言来表达。
他们把这个梵和作为人的主体的阿特曼(灵魂,我)结合并相等同建立了“梵我一如”的原理,其意为:作为外在的,宇宙的终极原因的梵和作为内在的、人的本质或灵魂的阿特曼在本性上是同一的。阿特曼终究应该从梵得到证悟,但是由于人的无明(无知),人对尘世的眷恋,受到业报规律的束缚,因而把梵和我看作了两种不同的东西,如果人能摈弃社会生活,抑制七情六欲买行达磨(法)的规定,那么,他就可以直观阿特曼的睿智本质,亲证梵和我同一,从而获得解脱。
如来藏:
“如”为“如如不动”的意思,是说祂的体性如如不动,祂本身也如如不动。此义即言,如来藏遍一切处。摄持一切法。一切皆是如来藏,如来藏遍含整个宇宙内外法界。故曰:“法身在缠。”故曰:“不可动摇。”圣谛如来藏乃为总名,与法身,与佛性与实相理体,名异实同。
“来”为“本来”的意思,就是从无始劫以来,祂原本就是这个样,现在如是,未来也不会改变。也就是经典中所说的“如来常恒不变如来之藏”、“如来藏识不生不灭”等。
“藏”为“含藏”、“能藏”、“宝藏”的意思,就是含藏着能出生一切法的宝藏之库,也就是经典中所说的“藏识持缘一切种,如影随形不离身”。
如来藏体性为不老不死、不生不灭,几百亿年的物理宇宙犹有成住坏灭之轮回,一切法起法灭生生不已,而万法之根本“如来藏”如如常在,无有变异。
值得一提的是,在龙树菩萨之前所流传的各种佛教经典,包括阿含经,巴利三藏等,都没有找到“如来藏”或者相关的名词。高崎直道与印顺长老等佛教研究者,皆认为《如来藏经》是现存最早的如来藏学派所弘扬的经典,因此《如来藏经》可能是最早提出如来藏名词的经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