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利子尊者开示的获得正见十六种方法
沙利子尊者曾开示了获得正见的十六种方法。它们分别是:道德、食、苦、十二缘起支、漏。
(一)道德
沙利子尊者指出,通过“道德”获得正见的方法是:“知不善、不善之根;知善、知善之根”。
在此,不善是指十种不善业道,即“杀生、不与而取、邪淫、妄语、两舌、粗恶语、绮语、悭贪、嗔恚、邪见”。
不善根是指“贪、嗔、痴”。
善及善根则与其相反。
(二)食
沙利子尊者指出,通过“食”获得正见的方法是:“知食、知食之集、知食之灭、知食至灭之道”。
“食”(ahara)这一词是指作为强大助缘以维持(其他法)之法。根据经教的解释,段食维持色身;触食维持受;意思食维持三界轮回,因为业即是思,而又是业导致投生;心则维持名色。根据论教法,段食维持身体里由四种因产生的色法,而其他三食维持一切与它们俱生的名色法。属于色法的段食是无记法,而其他三名食则可以属于所有三种道德素质(善、不善或无记)。
关于食的集、灭、道,沙利子尊者说:“依欲之集而有食之集。依欲之灭而有食之灭也。其八支圣道是至食灭之道也”。
(三)其他方法
“苦”的方法是了知四圣谛。
“十二缘起支”的方法则是逆向按缘起法的十二支分别了知其本身、集、灭、道。除无明外,其他缘起支的集起,均是它们的前一缘起支(如“老死”的集为“生”),无明集是漏;于各缘起支的集灭时,各缘起支则灭;八圣道则是各缘起支灭尽之道。
“漏”的方法是指“知漏、知漏之集、知漏之灭、知达漏灭之道”。沙利子尊者在此指出“漏”是指“欲漏、有漏、无明漏”。而根据论藏,“漏”被分为四种,即“欲漏、有漏、邪见漏、无明漏”。
巴利语asava(漏)直译的意义是“流出之物”。该巴利语代表从脓疮流出来的脓,也代表已发酵许久的酒。列为漏的烦恼被称为流出之物是因为它们就像流出来的脓及已发酵许久的酒。诸义注和复注说它们称为漏是因为它们流到最高的生存地或因为它们流到更换种姓。
在四漏当中,欲漏与有漏都是属于贪心所,前者是对欲乐之贪,后者是对有(存在或生命)之贪。邪见漏是邪见心所;无明漏则是痴心所。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漏”集是“无明”。而“无明”集是“漏”,它们互为因果。无明灭则漏灭,八圣道为漏灭之道。
佛陀在谈到如何证得入流果时,向我们开示了四种方法,虽然是说证得入流果,但这种方法同样可用于获得正见。
“诸比库!对此四法修习、多修者,则资于入流果现证。以何为四法耶?乃: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是。”
在相应部里,佛陀亦说可以此法证得一来果、不来果、阿拉汉果。
在此,“法随法行”也作“于法随法行”,也就是指按佛法修行。
大拘稀罗尊者曾向沙利子尊者请教正见生起的因缘,沙利子尊者说:“由二缘得生正见,由闻他声及内思惟也。”在此,“闻他声”与前面说到的“听闻正法”相应,“内思维”与“如理作意”相应。
更多资料请参考:
《经藏·相应部·道相应·第一经·无明》,S.45.1
《经藏·中部·第一百一十七经·大四十经》,M.117
《经藏·中部·第九经·正见经》,M.9
《经藏·相应部·预流相应·第五十五经·果经》,S.55.55
《经藏·中部·第四十三经·有明大经》,M.4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