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佛法的本意是超凡智慧,而这些智慧是来自个人内在的体悟,
当年佛陀所教导的(原始佛法)不像现代化的佛法有那么繁复文字游戏或膜拜仪式。
例如:放生、念佛号、拜惭、超渡、灌顶、火供…………搞了一大堆与佛陀所要我们修行的科目(解脱轮回)完全毫无关係的宗教仪式,修行注重个人的体悟与觉醒,更加注重内在的心法,我们一定要理解清楚,而且修行与解脱是我们个人内在问题,
而不是文字游戏,膜拜仪式或寄托在某些佛菩萨身上就能够解决的问题。
然而不幸的是,我有很多朋友都以为佛法在经典里,就像研究文学般的方式埋头苦读,在想破头也看不懂的艰涩经文中,遇到问题就拿经典的纪录来辩论、不去调查清楚这些经典的来历,就花时间在埋头苦读。
另外有些朋友又跟我说,学佛就要看完(三藏十二部经),还要背熟很多的佛学专有名词,要像书呆子一样的用功的理解经典,甚至每天的生活表情也要像佛陀一样的,一年365天都要保持像佛陀那样的安详宁静,安详的微笑,这才是修行。
突然间让我感觉得像推销员在推销自己的产品,要压抑自己的情绪,强颜欢笑的带着面具做人。
其实研究佛法第一步,我们先要理解清楚这些经典是否出自出至于佛陀那个年代?是佛陀亲自教导的(原始佛法)经典吗?
或是佛陀已入灭后350年~~600年兴起的新派宗教(大乘佛法)自作自编的经典?这些经典是无法体验,只能说是自我陶醉,或找个佛菩萨作死后的寄托,搞些文字游戏,简直就是浪费生命,浪费时间。
佛法的本意是经过修行而自然会拥有超凡的智慧,智慧不是向外求佛菩萨赐给我们,而是来自于个人内在的体悟,我们体验过的经历才属于自己的,是个性化的,每个人的觉醒过程都不可能一模一样,每个人的(五蕴)都是独一无二的,体验接受到的滋味通通入心,你的(五蕴)与我的(五蕴)甚至是天差地别,怎能可能用文字形容表达或在经典里可以找到答案呢?一切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同样的道理,佛法智慧也是无法让我们从电视光碟里,佛教书籍或网络上找到的,只能说透过这些光碟,佛教书籍或网络让我们找到常识而有所启发或觉醒,但是真正的智慧是需要我们去实际的体验,吸收了这些外界的常识因缘,在内心消化吸收后才会出现的。
也就是说,佛法经典并不是要我们拿著经典埋头研究,而是要我们亲身体悟、觉醒。
(佛教经典)只是后人把佛陀所说过的话转化成文字,就像爷爷说故事给孙子听,主要是让孙子从故事中领悟出道理,而不是埋头研究故事里的字句,误解了爷爷的意思,浪费的佛陀的唇舌,但偏偏许多人却死在文字障里头。
有二位登山客无意中发现了一张保藏地图,他们各自复印了一张出来,各自保管,事先说好这次不合作了,各自筹备寻宝。
A君于是在想:(我要好好的深入研究一番)这段路途不但困难重重,而且会遇到不能意料的野兽动物出现,我必须先做好准备,把可能遇到的危险都写起来,并准备所有会用到的工具、猎枪、斧头、炸药………等等,再详细计划安排妥当才能进入森林里寻宝。
而这时候另外一个B君则带了一些基本用品就出发了,三个月后,B君驾着跑车光鲜亮丽的来到A君家门口,原来B君已经把保藏找到而且变卖了一部份,他走进A君的房间里,原来A君这三个月一直躲在房间里还在研究着,他写了一大堆的作业、理论、还要准备一些什么?还缺少什么东西才能去寻宝?
也就是说A君只是一位充满幻想的研究者,而不是实际行动的探险考察者,
这世间许多事情没有经历过,我们永远找不到成事的途径,甚至自己走错了方向,反而认为其他人走错了。
Jack Loke 尊者
|
|